2025年1月10日 星期五

欧洲网> 要闻 >

大国工匠 — 高公博:用“新奇独变”激活黄杨木的灵魂

2023-07-24 16:52 来源:欧洲网   阅读量:9170   会员投稿
大国工匠 | 高公博:用“新奇独变”激活黄杨木的灵魂

毛里塔尼亚《骆驼》

“高公博大师是一位勤奋敬业、有责任感的工艺美术大师,也是一位善于学习、充满着艺术智慧的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美院原副院长高而颐曾如此评价。进入黄杨木雕行业五十余年来,高公博将每一块材料都当作一个生命,与之紧密沟通联系,一雕一琢尽显魂骨,用勤奋与创新把木头的生命更为完美地展现给世人。

创作别人没有想到的作品

在别人眼中,高公博是一个善于创新、勇于突破的人。在他的工作室里,那些琳琅满目的作品默默展示着五十多年来他一路求新求变的创作历程。“在我的创作生涯里,一直有一个四字原则在激励着我:新、奇、独、变。”谈及创作理念,高公博眼中的光更亮了几分,将这四个字拆解融合,细细解释:“新,就是要有创新的观念,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调整自己的创作定位;奇,就是要赋予自己的作品奇妙的造型,用别人想不到的点去打动他人,吸引他们将目光投注过来;独,讲求的是独立的个性,这是艺术的生命,也是每个独立艺术家潜在的、独特的能量汇聚;变,是要在创作中产生美的变化,在传承技艺的基础上开拓自己的思维。我们的创作目的不是接过前辈手中的技艺,原封不动地交给下一代,而是在承接手法的同时,通过自己的创造用力推动工艺美术事业向前发展,这才是创作作品的根本宗旨和目的。”

大国工匠 | 高公博:用“新奇独变”激活黄杨木的灵魂

斯里兰卡《风雨依旧》最初的二十年创作,高公博立足传统,在此基础上磨炼技艺。此后每创作十年,他就会为自己立下一个发展新目标。从利用根的自然美展现黄杨木材质魅力的根雕,到大刀阔斧展现黄杨木内在肌理美的劈雕,再到似像非像、以意取胜的意雕,高公博一直在突破自己的局限,每一次创作都会带来惊喜。而他的创新绝不只是在技法层面。黄杨木质地细腻,淡雅自然,圆润饱满,以温润如玉的质感著称。高公博看似简单的一劈,却劈出了黄杨木内在多变的肌理和流动感,也劈出了“千年黄杨”的厚重感与沧桑感。他丰富了黄杨木的表达方式,使黄杨木雕不仅能诠释纯粹的美,也能诠释更厚重的生命与大气磅礴的文明之光。“我们不是在复制过去,而是在创造未来。”这是高公博创作的核心理念。而他除了坚定自己对探索艺术世界的信念外,也在不断用自己的新鲜想法与其他人交流,交换艺术观念,拓宽彼此的艺术道路。

雕刻世界才知道世界的故事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格局也便有多大。高公博不仅要将国内的木材与题材雕出惊喜和创意,还将目光放到了国外。从2011年起,他收集来自118个国家的木材,以当地国家的历史人文、社会事件为创作素材,历经十余年完成“百国之木”系列作品雕刻,展现了118个国家的人文风貌。这是他响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号召的切身实践,也是一次艺术创作的升华。

大国工匠 | 高公博:用“新奇独变”激活黄杨木的灵魂

牙买加《跑步奇人》

“这个系列作品的创作也是对自己的一次开拓,开拓别人没有想到的‘意外’,也开拓自己身上更多的能量。”高公博在提到这组震撼人心的作品时依旧充满着正能量,而当年创作期间的苦与难都被他抛之于脑后。“当时最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材料的问题,这么多国家的木头,要如何收集,如何搬运,又是否能激起创作灵感,雕刻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一切都充满着未知数。”

对于在雕刻的世界里默默耕耘了数十年的高公博来说,挑战越大越能够燃起他的决心与信心,他用“我能行”不断激励着自己,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为了带回合适的木材,他到国外出差时,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出去“碰运气”。他钻过铁丝网,曾在废墟中辗转寻觅,也经历过许多动人的故事。“在斯洛伐克,我们遇到一个当地的老人在卖根雕,我发现他脚边有两块小料,很适合创作,但是他怎么也不愿意卖。后来翻译告诉他,我是中国的工艺美术大师,想用各国的木料创作系列作品,老人听懂后就将木料赠送给了我。”这两块看似轻巧的小料,却承载了两个不同国家的人对世界、和平和艺术的共同的爱。语言不通、搬运不易等种种困难,都被高公博凭借坚毅的信念一一克服。而荆棘满布的道路上盛开的“心灵之花”,也带给他难以言表的感动与欣慰:“找料的过程很辛苦,但每次都能收获意想不到的快乐。”

面对这些来之不易的珍贵木料,高公博在动工的时候也慎之又慎,怀揣着同样珍贵的心意精雕细刻。他先搜集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资料,并研究中国在各国挖井、修路、维和、联合抗疫等文化交流故事,再去揣摩木质的不同颜色,不同纹理,与不同的国家风情相结合。最后通过凿、砍、劈、敲、挖等十几种技法,在实现技法创新突破的同时,将深刻的内涵与思想通过木头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次的系列创作使得高公博跳脱出从前的创作风格,在继承黄杨木雕精髓的基础上灵活发挥,让作品更加贴近木头的自然气质。“我们要听木头的话,听懂木头在悄悄地说什么,理解后再去动手。”正因他的真诚聆听与精心雕刻,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与情感才得以如潺潺细水流淌出来,直达观众的内心。

大国工匠 | 高公博:用“新奇独变”激活黄杨木的灵魂

秘鲁《印第安人》

“雕刻世界才知道世界的故事,了解外面的世界才更加珍惜脚下的这片土地。”通过这一次漫长又充满艰辛的创作过程,高公博的精神世界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他对创作前的理念似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希望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共同寻找人类共通的精神世界,去讲述‘命运与共’这一宏大的命题。”

把学习作为终身的目标

从2013年起,高公博每天8点钟都会准时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一幅书法和一幅绘画作品。早上6点起床,进行两个小时的书画创作,这项雷打不动的作息不知不觉中已持续了十年。与他五十余年的木雕生涯相比,这十年或许并不算漫长,却已经是难得的坚持。而高公博这十年的苦练,也不只是简单的挥毫泼墨。他在每一笔中不断感悟,不断成长,力求新变,终于在书画上也有了不小的成就,同时作为养分再次滋养了他的木雕创作。

大国工匠 | 高公博:用“新奇独变”激活黄杨木的灵魂

土耳其《故乡情怀》

中国的传统工艺与传统书画艺术是有相通之处的,高公博也在探索之中将这些传统融合在一起。中国的写意画在艺术之林中是独树一帜的,它把中国水墨的艺术特点表现得尤为入骨,也将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精彩与奇妙之处以一种含蓄而又直接的方式呈现了出来。高公博在每日一作的研习中捕捉并体会到了“写意”的精妙,在变化莫测的笔墨语言、计白当黑的构图技巧和“不求形似求生韵”的创作理念中,他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并琢磨出了木雕的创作手法。他在木雕创作中融入了与以往全然不同的理念。“我的创作体会是,中国画的泼墨法会不断把人带入崭新的意境。受此启发,我的劈雕艺术也在‘似与不似’间寻找另一个切入点。以势造形,以形取神,继而以神来之笔强化劈纹的特殊肌理效果,就能充分发挥物体的空间张力,并且把创作的思维融化在意象之中。”他早年的木雕作品如《敦煌乐天》极尽工巧,对人物的神态、衣纹、发饰和动作等所有的细节都雕刻得细致入微。后来创作的如《天问》《驰逐风云》等作品则更注重整体意境的营造,人物面部神态雕琢得细致传神,身形与肢体则通过“写意”的方式来塑造,并运用木料本身的肌理感和刀痕来形成动势和层次感。作品的动静、虚实之间,蕴藏的信息反而愈多,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常引人反复体味。

从技法到理念,从创作到生活,高公博用亲身实践完美诠释了他对“艺术人生”的追求,只要以执着的精神坚持脚踏实地地走下去,那么无论在什么时候下定决心都不会太迟,都会不断进步,最终取得成就。

《美术观察》杂志社原社长、著名艺术评论家、艺术家阎正对高公博给予了很高的敬意,他说:“高公博已经不仅是黄杨木雕的大师,他把自己的领域拓宽了很多,远远超出了黄杨木雕这个界限。他始终在学习和创作的路上,他是我们在艺术上永远的榜样。”无论是艺术上的开拓创新,还是在人生中的永不停步,高公博的身上永远熊熊燃烧着正能量和真正的“工匠精神”,这是一种坚持,更是一种态度。

大国工匠 | 高公博:用“新奇独变”激活黄杨木的灵魂

加纳《岁月痕迹》

作者:张凌云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