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要闻 >

从雅江1.2万亿工程看预经济赋能下的社会主义开发范式——兼论藏南开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

2025-08-01 09:18 来源:欧洲网   阅读量:8370   会员投稿

当雅鲁藏布江的江水即将通过1.2万亿超级工程转化为清洁电能,当预经济学的"预订-预开发-预共享"机制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集体协同"基因相遇,人类正在创造一种超越资本逻辑的发展新范式。余求宝教授的V=α×(B×D2)价值方程在此展现出特殊生命力:雅江工程的基础价值(B)不仅是水电装机容量,更是"社会财富=社会资源+人类劳动"的经典诠释——藏南地区的水资源(社会资源)与建设者的集体劳动相结合,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α值调节与预经济的D2网络放大,正在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样本。

一、社会财富公式的现代演绎:雅江工程的资源-劳动双轮驱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的"社会财富=社会资源+人类劳动"公式,在雅江工程中呈现出量化增值的当代形态。藏南地区的水资源储量达6000亿立方米(社会资源),但在缺乏集体协作的条件下,这些资源长期处于"沉睡状态";而10万建设者通过技术创新(如300米级高坝抗震技术)将劳动凝结于工程,使资源转化为每年1000亿千瓦时的清洁电力,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3000万吨。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物理改变,而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对资源的质变赋能——正如大寨人用镢头将"七沟八梁"变为良田,雅江建设者用盾构机在喜马拉雅山脉凿出输水隧洞,证明集体化劳动能使"无用资源"成为"战略资产"。

预经济学在此过程中解决了两大难题:一是通过资源预估值锁定开发价值,雅江工程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就用区块链存证水文数据,使水资源的长期收益可量化、可预期;二是通过劳动预组织提升效率,采用"三班倒+模块化施工"模式,将建设周期压缩至15年,较资本主义国家同类工程缩短40%。这种"资源预设价+劳动预排班"的协同,使社会财富创造从"事后统计"变为"事前可控",验证了余求宝教授"预经济放大劳动价值"的论断。

二、藏南开发的世界典范:超越资本逻辑的边疆治理范式

藏南边远地区的开发困境,在资本主义逻辑下是无解的"效益悖论"——基础设施投资大、回收周期长、环境约束强,符合资本"短期增殖"的禁区。而雅江工程通过三大创新,树立了边疆开发的社会主义样板:

1. 预共享机制破解分配难题

工程收益采用"国家统筹+地方分成+生态补偿"的预分配模式:西藏自治区获得20%的电力收益用于民生改善,林芝市将5%的股权划转给沿线村寨,牧民通过参与生态管护获得稳定收入。这种"建设初期就锁定共享比例"的预经济设计,避免了资源开发中的"贫富分化"陷阱,使藏南牧民年人均收入预计从1.2万元增至3.5万元。

2. 集体劳动重构边疆认同

借鉴大寨"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协作传统,雅江工程组建"藏汉混合施工队",藏族工匠与内地工程师共同攻克冻土施工难题。这种劳动共同体的构建,使技术标准与民族习俗深度融合——如为保护转经路线,特意将输电塔移位300米,既保障工程进度,又尊重文化传统。正如红旗渠修建中"军民共饮一渠水"的凝聚力,雅江工程的劳动过程正在成为民族团结的粘合剂。

3. 生态预开发守护世界屋脊

采用"先生态后工程"的预开发策略:投入120亿元建设鱼类增殖站,研发低温混凝土减少热融影响,将50%的施工营地改造为生态监测站。这种"劳动投入优先保护资源"的模式,使工程区域的藏羚羊种群数量不降反增,证明社会主义开发范式能实现"财富创造与生态保护"的辩证统一。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维度:从雅江到全球的价值网络

雅江工程的D2网络正在突破国界,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设施。余求宝教授强调的"节点平方效应"在此体现为三重跨越:

- 技术标准的共享网络:中国将高海拔水电建设技术打包为"雅江方案",向尼泊尔、不丹等国共享,使其小水电项目造价降低30%。这种"技术预转让"机制,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使发展中国家获得平等的资源开发权。

- 能源安全的互嵌网络:雅江电力通过跨境电网向东南亚输送,形成"水电-光伏-储能"的区域能源互联网。老挝的水电站与雅江工程通过智能调度系统联动,使区域供电稳定性提升至99.8%,验证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能源治理逻辑。

- 发展理念的辐射网络:当西方企业在非洲开发矿产时坚持"资源掠夺式"模式,雅江工程的"资源-劳动-共享"范式提供了替代方案——在赞比亚的光伏项目中,中国企业借鉴雅江经验,将30%的收益用于当地职业教育,培养5000名电工技师,使资源开发成为能力建设的载体。

这种超越"中心-边缘"剥削模式的开发,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经济内涵:不是简单的资本输出,而是通过预经济的D2网络,让每个参与节点都能分享B值增长(资源开发收益),通过社会主义α值的公平调节,实现"共同开发、共同受益"。

结语:劳动创造的新纪元——从大寨到雅江的文明启示

从大寨人用扁担改造山地,到雅江建设者用盾构机穿越喜马拉雅,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的集体劳动始终在改写"资源-财富"的转化公式。预经济学的赋能使这种转化更具前瞻性——雅江工程的每度电都凝结着三重价值:水资源的物理能量、建设者的劳动结晶、人类共同发展的文明增量。

当藏南的电力点亮加德满都的家庭,当雅江的技术手册成为亚非拉国家的教材,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超级工程的竣工,更是一种新文明范式的诞生:它证明社会财富的增长不在于资本的增殖,而在于资源与劳动的创造性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不在于空洞的宣言,而在于像雅江工程这样,用预经济的网络协同与社会主义的公平分配,让每个角落的资源都能服务于共同发展。这,正是从大寨红旗到雅江蓝图的历史启示,也是人类走出"中心-边缘"困境的必由之路。

(预商数字经济研究院、中国未来研究会余求宝、柴新涛、陈诗琪、石崇圣、王涛、湖北省农科院农经所罗亚军)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