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6日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上午7:52分,收到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蔡中宏教授的微信“刚才粗略看了一下大框架,总体可以,但第一个标题有待可以商榷,方便通话吗?”,随后蔡中宏教授又在8点钟打来电话,我没接上,我急忙把电话给蔡中宏教授打过去,他在电话中语重心长给我说,你在微信中几次发来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书稿提纲及相关材料,我最近由于忙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和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没有时间详细浏览,今日中秋节,有点时间,手机上看不太清楚,我又到办公室在电脑上详细看了一下,深深为你的执着精神所感动,你多年来坚持不懈,持续不断研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其情其景让人感动,如给你再不回复,我都坐卧不宁,中秋节,虽然儿子从北京回来看望我,但无论如何今天都要给你回复我的意见和建议:看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书稿提纲,总体可以,题材重大,主题鲜明,持续推进,很有意义。但我对第一章“千年梦想——摆脱贫困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抉择”的标题有不同看法,同时,五个篇章的结构布局,可否围绕“乡村全面振兴”,进行顺序调整,提些意见和建议,仅供参考······
于是,蔡中宏教授简要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讲述了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讲到了二十大报告,从经过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奋斗,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讲到了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最后的落脚点讲到了2025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时强调的坚持把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放在首位。
蔡中宏教授的生动讲述,热情指导,声情并茂,娓娓道来,侃侃而谈,纵横捭阖,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一字一句,情深义重,字字句句,温暖人心,其独辟蹊径的深邃思考,颇具思想性、理论性和政治性,细致入微,春风化雨,令人深受启迪、叹为观止。
通话中,我几次表示感激感谢,我说,今日是中秋佳节,家家户户都在欢度节日,您却一大早来到办公室给我打电话提供宝贵意见和建议,悉心指导,鼎力相助,指点迷津帮助我,真是让人感动万分。是什么力量让您如此专注动情?蔡中宏教授谦虚地说,是你的精神感动了我,基层干部太辛苦,太不容易了,你多年来持续关注,经常总结基层大量生动鲜活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实践,为你的执着和情怀而感动。我在兰州交通大学二十年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的岗位经历,让我对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教学研究爱不释手,情有独钟,更为重要的是我的博士导师和恩师胡德海先生为人处世、治学精神时刻激励着我。恩师胡德海先生是浙江金华人,作为一个南方人,他把一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胡先生1949年秋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就读,1953年毕业后到兰州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执教已经超过了70年。胡德海先生关于教育起源问、教育文化传承创造的本质问题、自我教育问题、教育的自在与自为问题······关于教育存在的形态即教育现象问题.关于教育学概念和体系问题等在国内均属首先提出。理论功底扎实,学术造诣深厚,研究富有创识,独树一帜、影响深广,他是当代中国著名教育理论家、教育学家、哲学家。今年9月29日是导师99华诞,我和其他几位学弟共同为胡老师过了99岁生日,简朴而真诚表达了对导师的敬重和祝福!胡老师育人治学精神,有口皆碑,颂声载道,他老人家是我心中的楷模和榜样,但我永远也达不到导师的水平和境界······
通话意犹未尽,只好草草结束,我看了看通话时间,长达一小时零7分19秒······
蔡中宏教授在百忙中的热情帮助和悉心指导,让我浮想联翩,感慨万千。说来话长,我与蔡中宏教授的结识与交往也缘于脱贫攻坚。
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和生态环保成为甘肃两大底线性任务。甘肃是全国脱贫任务最重的省份,历史上曾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之称。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后在河北阜平县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的总动员令后,把脱贫攻坚调研的第一站选在了大西北的甘肃,不仅指导甘肃,而且指导全国的脱贫攻坚。2019年3月,在向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冲刺的关键时刻,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到甘肃代表团参加审议,对甘肃脱贫攻坚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要坚定信心不动摇,要咬定目标不放松,要整治问题不手软,要落实责任不松劲,要转变作风不懈怠,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干劲,为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019年8月19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甘肃视察工作时深情地说,党的十八大闭幕后,我把到西部地区调研的第一站就放在甘肃,2013年2月我先后到了酒泉、定西、临夏、兰州等地,提出甘肃要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提了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着力推进扶贫开发,尽快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着力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着力改进干部作风,提高党和政府公信力等八个方面的工作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发自肺腑、感人至深。就在这次考察甘肃时强调,要深化脱贫攻坚,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甘肃长期都在同贫困作斗争,我国区域性扶贫开发的实践就源于甘肃。甘肃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极大鼓舞了陇原儿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与全国一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与决心。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甘肃省委成立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甘肃省委宣讲团,分赴14个市州和省直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宣讲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2019年9月1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宣讲首场报告会在甘肃省临夏州举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甘肃省委宣讲团成员、临夏州宣讲团团长、甘肃省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任燕顺作专题宣讲辅导。当时我担任甘肃省扶贫办调研督查处处长,也作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甘肃省委宣讲团赴临夏州宣讲团成员,参加了首场报告会。2019年9月25日,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蔡中宏教授作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宣讲团赴金昌市宣讲团团长作了题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专题辅导宣讲报告。
从此以后,我便与蔡中宏教授有了更多的交往。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甘肃人民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嘱托,感恩奋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锚定农业强省建设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把实现“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作为重点任务,把为农民造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奋力推进甘肃农业农村现代化。
近年来,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我撰写的70多篇文章先后刊发在国家级相关网站和其它网站及公众号,许多涉及重大题材的重要文章,刊发之前,我都会第一时间发给蔡中宏教授,请他审示,批评指正,润色斧正。蔡中宏教授每当收到我发给他的文章,无论多忙,他都会不厌其烦,不知疲倦,耐心看完,一针见血,开诚布公提些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由于他的精准指导和悉心帮助,规避了文章的风险,避免了非议和争议。
随着和蔡中宏教授的不断交往,对他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他1990年从兰州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兰州交通大学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教学和科研以及党务和行政管理等工作30多年,担任处级干部30年,其中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20年,因业绩和成果突出,2010年起他被甘肃省委、省政府选拔为首批“甘肃省领军人才”。他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兼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和成果鉴定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论文评审专家、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员、甘肃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组成员、甘肃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甘肃省首批高校新型智库(精准扶贫)“农村治理与扶贫开发研究中心”主任、甘肃省委宣讲团成员和讲师团成员等职。曾获得甘肃省“园丁奖”、全国铁路系统“新长征突击手”、“甘肃省理论宣讲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奖励,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甘肃省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4部,参编教材9部,发表论文90余篇,获得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特别是他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报告,2022年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大学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路径》的专著(与麻艳香教授合著、22.7万字),立足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文化育人使命,系统阐释大学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实践路径。书中指出文化作为教育之根具有化人功能,强调大学是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通过分析文化与价值观的互动关系,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大学文化的根本使命任务,并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大学生成长的关键作用。等等真知灼见,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共鸣和热烈反响。
蔡中宏教授作为出生在庆阳革命老区的环县人,一路走来,他对庆阳和环县农耕之源的文明气象、厚重历史、独特风情、文化标识、红色文化、时代风采等等,刻骨铭心,耳熟能详,情有独钟,也滋养着他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深厚情怀。尤其在脱贫攻坚期间,他作为甘肃省首批高校新型智库(精准扶贫)“农村治理与扶贫开发研究中心”主任,经常参加国家相关部委和甘肃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的精准扶贫研究、调查与督察,对农村一往情深,对农民感同身受,对贫困刻骨铭心。早年在庆阳革命老区环县乡村生活经历,培育了他关注农村,关心农民的情怀。有了环县乡村艰苦生活的经历,为他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和乡土情怀。在他看来,农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短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甘肃作为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打赢脱贫攻坚战并取得全面胜利,是思政课最现实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的“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必须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精神的力量可以增强人民群众的底气、志气、勇气,坚定团结奋斗的决心和信心,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蔡中宏教授看来,精神引领在现代社会中至关重要,它不仅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还为民族复兴和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正确价值观的确立,需要教育引导和文化涵养及精神引领,大学文化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路径。文化之核是人的价值观,文化自信之核是价值观自信。大学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大学文化和教育的根本使命任务。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坚定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至关重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新时代大学文化的重要使命。
蔡中宏教授情深意切地鼓励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记录历史,书写奋斗,见证时代,展现巨变,深入研究,很有意义,功夫不负有心人,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坚定“四个自信”、坚守人间正道,坚持不懈奋斗就是胜利。
中秋之夜,我彻夜难眠,按照蔡中宏教授的精准指导建议,我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书稿提纲又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完善和修改。
李伯祥
2025年10月6日于中秋之夜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