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要闻 >

《(大正藏)异文大典 》书评 ——让“险峰”化作“通途”的学术利器

2025-11-19 11:37 来源:欧洲网   阅读量:16806   会员投稿

温州大学 王琳雅

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疑难字考释向来是最陡的一段险坡:学者须遍检众本,反复比勘,往往穷数日之力而仅得一“是”。如今,这段险坡被一部新书悄然铺就成通衢——2023年9月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了《〈大正藏〉异文大典》(共15册),以6885个字头、9200条异文、79273条用例,把《大正新修大藏经》的写刻差异“一网打尽”。过去需要“皓首穷经”才能摸到的线索,如今翻检可得,真可谓“举一纲而万目张”。

一、体例:让“异文”自己说话

全书以《大正藏》通用字形为字头,底本、校本、敦煌写本、宋元明板、高丽海印寺本、正仓院圣语藏本等三十余种版本悉列为异文,按音序排列。编者最具匠心的设计是“双向检索”:字头→异文,异文→字头,均可通过笔画检字表一键直达,彻底打通“正→异”“异→正”两条路径。每条异文再配“三层标签”:方括汉字示版本,阿拉伯数字示经号,精选例句示语境,信息饱满而篇幅克制,堪称“微型版本学词典”。

二、界定:把“模糊地带”切成“清晰断面”

“异文”一词极易泛化,编者却严格限定为“《大正藏》内部各版本或佛典引文之间的单字差异”。一条界线,把“同源异流”的文本变异与“同义换用”的修辞差异一刀剖开,既防“过收”,又免“漏收”,其学术严谨性可窥一斑。

三、价值:不止于“认字”,更在于“见史”

对佛教学者,它排雷祛惑:同一梵文原语在不同写本中的汉字歧形,往往暗藏“误字→误义”的陷阱;一比照,原义立现。对汉语史学者,它提供了一条跨越六世纪至二十世纪的“汉字变异长廊”,字形递嬗、音韵通假、俗字层累,尽收眼底。对写本学家,它把散落全球的敦煌碎片、和刻本、朝鲜本缀合成一张“异文全景图”,让版本源流不再“雾里看花”。

四、留白:简洁背后的“二次检索”策略

为控制体量,大典省略了册部、页码等出处细节。编者并未回避,而是建议“字头+例句”对接数字藏经,线上线下互补,既守住纸质工具的“便携”,又拥抱数据库的“无垠”。这一“纸为经、数为纬”的思路,恰是未来大型工具书的进化方向。

五、结语:从“绊脚石”到“垫脚石”

佛典研究曾被视为“冷门绝学”,一大痛点正是“认字”门槛。《〈大正藏〉异文大典》用系统、精准、可检索的方式,把横亘在路上的“字形险峰”削成“台阶”。从此,学者得以把精力从“考一个字的形”转向“读一部经的义”,让佛典回归思想与信仰的本位。案头置此一编,无异携三十余种版本同行,其利之溥,不唯佛学界,凡关心汉字历史者,皆将受益。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