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中,把隐居山林,放浪江湖的高人,称之为“逸民”,或者说是“隐士”。
陶渊明在《饮酒》诗里这样倾情地描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陶渊明的内心世界里,即便是身陷红尘,亦可摆脱世俗,拥有一方净土。而这里所谓的净土,就是隐逸。
隐者陶弘景诗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可持赠君”。说的极妙!中国山水画家注重心灵感觉,注重灵魂于气质。此诗道出山水画家心中理想的世界。
画家精神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而这种自由,需要特殊的性格,狂狷的性格,山水的气韵,再加上庄子的思想,孔子的气象,酿造出一股特殊的力量,弥漫于灵魂,浸透于血液,使狂者愈狂,狷者愈狷,因此,大多数名士都隐居于山野,他们或放浪于山水之间,或纵情于诗酒之中,或怪,或痴,或落拓不羁,或惊世骇俗!
林之源,字半溪,别号冷香居士。中国现代隐逸派山水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浙江网曾称其为“人民艺术家”。二00九年,其与张仃、白雪石、龙瑞、郭公达、姚治华、雷正民、陈大章、于志学和官布等荣膺“中国当代山水画十大名家”之誉。今年六月中旬,林之源先生又被中国文博会委员会选为“中国文博会推荐艺术家”。
林之源出身中医世家,自幼秉承家学,躬耕艺田,数十年不变其心,不易其趣。中年后,又负笈海外,隐遁山林,吟诗作画,放浪形骸。可谓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隐逸画家。近年来,先生走出山门,走近生活,走近人间烟火。虽结庐于闹市,然心静如居深山,可谓大隐隐于市也!吾观其人,人有仙气,吾赏其画,画有逸气。透过先生书画,更觉可居,可卧,可游,可思。
林之源先生是一位书画奇才,怪才。说他奇,一是因他精书擅画,书画双清。二是他诗文俱佳,又精金石鉴赏,通古文音律。说他怪,是因为他早年隐居漓江资源深山十年,揽山近水,读书作画,赋诗为文,以出世之心,观人间烟火,品人间百态。他的画,也一如其人,褪去俗尘,淡尽烟火,诗意拂拂,仙气飘飘。故取名黄龙山人—林之源也。
林之源先生的山水画,多表现出他对自然山川,精神内涵的需求和向往,在他看来,隐逸,并不是一味的不谙世事,不通俗尘,而是内心要有自己的一方净土,要有自己精神上的桃花源。因此,无论是出世,还是入世,他都能站在精神的最高处,俯瞰尘埃,笃行致远。在他的作品里,多表达出他对大自然山川,河流,藤萝庙宇的和谐共生,相扶相依。而这种以入世之心,看出世之态的笔墨语言,恰到好处的流淌于笔端,渲染于纸上,让他的画里有了逸情,有了逸气。虽身陷红尘,然满目星河,满心欢喜。
中国山水画,讲究用笔,用墨,重笔墨技巧,更注重精神内涵和笔墨语言。一个优秀的山水画家,他的画面里不仅要见笔,见墨。更要从笔墨里流淌出画家的才思与胸襟,笔墨与情怀。这就是佛家说的“天人合一”,道家说的“道法自然”。
何谓用笔?林之源先生认为,一个优秀的山水画家,一定要首先是一个书法高手,画面里既要见笔,又要见墨。而见笔,则是书法中的用笔技巧,也是谢赫六法中的所云“骨法用笔”。林之源先生少年习书,楷法取颜为基,行草从二王取韵,又从米芾,王觉斯结体取势,从金石拮其灿烂与古拙。这些笔力,用于山水,或纵情涂抹,或荡笔成形,均可显力可抗鼎之势也!而篆籀笔法的用笔线条,则更让画面奇趣横生,逸趣无穷。
何谓用墨?林之源先生认为,用墨一定要清,要奇,要妙。笔中有墨,墨中见笔,笔墨生发,墨生五彩,是也。林之源先生早期的水墨山水,突出“清,秀,奇”。这些以广西资源为题材的山水画,用笔凝炼明快,用墨浓淡相宜。画面朦胧飘渺,云烟氤氲,或暮色四起,或一帆如骛,或长笛一声,或一蓑孤影,几缕清风。都幻化为对自然咏叹,生命的呼唤。
何谓笔墨语言?如何透过画面,窥视出画家的才情?林之源先生认为,诗为画之魂,画里有话,画外有境。诗画相融,才是好画!林之源自幼饱读诗书,才情横溢,诗书画均可直抒胸襟。在他的画里,自题诗俯拾皆是:如“信步踏青山,白云横翠岭。听泉归去迟,霞落数峰冷”。又如“贾勇登天脊,白云足底生。天风撼大壑,吹落数峰横”。诗意,画境,浑然一体。诗也?画也!画也!诗也!诗画相融。堪称画为诗留,诗为画活。美哉!妙哉!
《浮生六记》中有云:“心如明镜,不可以尘之也,又如止水,不可以波之也!”林之源先生是一位画家,更是一位智者,隐者。他出世于俗尘,亦隐逸于俗尘,他的人如此,画,亦如此。癸卯夏大暑后二日逸人旭东匆就于清心斋
作者李旭东(右)与画家林之源(左)
作者:李旭东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