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要闻 >

一生襟抱为国开——关于许峰诗歌研究第二部《中国百座名山题咏》赏析系列的创作谈

2024-07-29 09:35 来源:欧洲网   阅读量:17428   会员投稿

文/邹中海

一、

散文家余秋雨把他的写作看成一场文化苦旅,当时他在追寻这场文化苦旅之后而留下的足迹、文字,如今已成为很多朝圣者沿途的路标和风景。或许他也没有想到,那些他在小旅馆、用竹杆圆珠笔写下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如都江堰、鸣沙山、喀什、上京龙泉府、黄州赤壁、青云谱、承德避暑山庄、宁古塔、平遥票号、天一阁、鹿回头、岳麓书院、西江苗寨等都在日后异常鲜活起来,走进了街头巷尾的日常生活,走进了山青水秀、时代变迁的风里雨里。究竟是这些名胜古迹成全了余秋雨,还是这一场文化苦旅背后的文字,成全了这些名胜古迹,这恐怕谁也说不清楚吧。

在当代诗坛,也有这么一位文化路上的修行者,他,就是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许峰老师!他的写作,也是一场文化苦旅。这本发韧于昆仑山,收束于高榜山的主题诗集《中国百座名山题咏》,涵盖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政治、军事、秩序、神话、传说等多种人文与自然交织的景观。诗歌中可追寻的文化印迹,高达数十种,比如黄河文化、红山文化、军旅文化、书院文化、生态文化、神灵文化、敦煌文化、地域文化等都被一一勾勒,呈现出一组组蒙太奇镜头似的组合,构成一幅幅动与静、虚与实,山水与人文、现实与历史构成的长卷。继往开来,气势磅礴,点面结合,伏脉千里,为时代留下了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在这些文化的背后,又有着一系列宏大的史实与传说作为背景。可以清晰地推断出史前文化,神话传说,看得见民族的起源与猜想:第一种是“祖王传说”,有关黄帝、炎帝和蚩尤等三皇五帝时期混沌初开时的功过是非;第二种是“神话传说”,有关补天、填海、追日、奔月的天设地造!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部浩瀚的史书,那么,可以肯定地说,许峰老师的这些诗歌,则是这部浩瀚史书中的明珠!和《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样流光溢彩!

我在系统地阅读了这些明珠似的诗歌之后,终于下定决心,要尽己之力,解读完成这些在当代诗坛绝无仅有、璀璨夺目的诗歌赏析。在动笔之前,我有过数日的思考,因我的学识有限,底蕴不足,要完成这些看似独立成章,实则有完整的诗思、诗线而构筑的、缜密于一体的诗歌佳作,难度是非常大的。按当时的想法,几乎是不可能完全的任务。内心的纠结,数日难眠。所以尽管是下定决心,其实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一一尽最大的努力,至于结果,顺其自然。好在有许峰老师的亲自指导和教诲,耐心讲解,对一些我没有掌握到或无法理解的历史人文知识,悉心指导,引导我查找相关文论和历史资料的出处,又加上我原来的一些同事,帮我查阅了大量的文史资料。所以我依样画葫芦,且走且思,慢慢推进,勉强完成了这部诗歌的评论。但仍须说明,由于笔者的水平所限,尽管有名师指导,同事帮扶,自己也算努力,评论集中对诗歌中那些博大精深的文史知识和诗歌语言的亮点,没有挖掘到,或对诗歌中的精妙之处、人文典故有遗珠或误解之憾,诚恳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二、

与第一部《许峰诗歌研究.四季如歌》的评论集相比。这次我们更注重原著的系统性、结构和布局。也就是说,在没有破坏原著的情况下,再发表我的一些理解、认知和感悟。文章的结构也基本遵循许峰老师诗歌序列的排列顺序。除第一章和最后一章外,全都釆用“四四结构”,意即每篇赏析文论,都只讲这本诗集中的四首,包括但不限于引用诗人对山简介的描述、原著中评论家们的评论和原已讲解过的诗歌。在赏析许峰老师这些诗歌的过程中,笔者是严格按照学术规范进行操作的,对诗作中亮点的挖掘,大都找到了相应的出处;对诗人的正面评价,也不是笔者个人的凭空捏造、好恶使然,还是引用了很多名家的言论加以论证,力图使这本当代诗歌精品,能经受得时空的检验而成为时代的经典!

这些由诗人倾情打造的史诗级诗歌,是诗人原先酝酿于军旅生涯的旷野、受岭南文化的熏陶,以及家乡湖北黄州深厚文化底蕴的相互渗透,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等巷陌间的文化灵魂积聚多时、发酵到了一定地步而产生巨大的内核因子,等到退休之后,时间上有了一定的自由,因而自然而然就出现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诗情大爆发,成为耀眼的风光。

我们在解读这些诗歌的时候,也随机选取了许峰老师最近新写的、或新讲的一些诗学观点和相关言论。不但补充和丰富了新的题材和知识点,产生更大的文化审美价值。尽量还原,作为时代文化宗匠的许峰老师的一些真实面貌,而不是一味地贴金,搞成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仙诗侠。许峰老师的诗歌,本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反映,来于生活,颇接地气,成为各界人士的精神佳肴。许峰老师本人,也是现实生活中非常有品味、有情趣、有信仰、有才华、有侠气、有喜怒哀乐而又有点傲骨的真实的人!我们在解读时,不回避诗人的性情,尽量突出他鲜明的个性和艺术风格。

现在很多专家学者都喜欢带着滤镜做学问,总想给学人塑金身,结果恰得其反,说到底还是不自信的表现。研究学问,就应该把学人当成一个完完整整的、真实的人来对待。因为真实,我们才听到了诗的声音!那是从《诗经》里就开始的文化品味,大自然的稻麦香和虫鸟声。这种香气和声音,散布久远,在许诗里散发着!

许峰老师的诗歌诗集,就是一部现实版的百科全书,其中有祭祀,有抱怨,有牢骚,有时代风云,有对以往历史风云人物功败垂成的叹息。他特别善于总结和提炼主题,很能给人带来启迪性的思考和教育。他用最拿手的抒情方式,写出了浓烈如酒的情感,塑造了真实厚道的文风,足以陶冶风尚。

这本诗集在艺术上,也形成了许诗风格的独特标志,那些充满力度又不失典雅的七行四句,如一排排的路基,铺就了诗人独特又独立的新诗路。如果我们花点时间,一句句排列下来,就成了“诗歌世界里的第三条路“和“地域文化”的起跑点。诗歌中的意象意蕴,不仅能让人立即想到,这就是文学、是音乐、是舞蹈,更是哲理性的思考。一切言赋涨满其间,充满生气,优雅地引山间村乐,咏之于江边白露,舞之于月下乔木。终于由时间定格,凝为经典。于是,我们就能看到,一部新的中国名山文化,又一次在黄河文化、红山文化、军旅文化、神灵文化等基础上,隆重上演,不断超越,浓墨重彩。著名爱国主义诗人许峰老师的名字,也因为这些带地标性的名山文化家喻户晓。他的诗学思想,继往开来,持续启迪和激发,激励着中华儿女踔厉奋发、砥砺前行,爱国主义热情高涨。

文化对社会风尚的塑造和提振,有引领的作用,所以我们在研究立场和方法上,选择“学院派”的道路,追求历史与逻辑、实证与理念的统一,治学力求“历史优先、回到文本”。对民间立场的表述,更多的是从民本思想、人文关怀去展开论述。在学术表达上,我们遵循的是许峰老师经常强调的诗性与思性统一的思想观点。这样,更有深度与穿透力,也真正融入了诗人个人的性情。我们在读许峰老师的诗歌时,如同与他本人交往一样,常常有如沐春风的感受,能从他通俗又富有哲理的语言中,与智者展开对话和交流,体会到诗意与美感。

以许峰老师几十年的修为和阅历来讲,或许不需要解读,诗意就会自然流淌。在他的诗歌世界,天下万物都是诗情。他有的诗,灵空一动,就是诗歌。比如今年正月初六,他返回广东时,在列车上草就的《春节返粤列车上偶感》的诗就是如此,这首诗曾引爆网络,几天的阅读量高达几十万,留言数百条,可谓击中了人们的痛点。当然也不是每一首诗都能如此“幸运”,他有的诗为了炼词、炼意、炼典故,竟打了两个多月的草稿,最终才成为一场场非常精彩的视觉盛宴。

在笔者看来,许峰老师的诗歌,是源自先天的灵慧与生命深处的一种本能的饱满与愉悦。他的诗意,经过智慧之思的滋润与抚慰,具有指涉性、针对性、但无功利性;他的诗情,敏锐地捕捉到情感的走向,描摹着精神的形态,讴歌着生命的悦乐。他撰写的《许峰诗论》,是诗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对传统文献的精读、考据、论证之后的梳理和辨析,如今已成为许多诗人习诗的指南。这些凝结了许峰老师心血的著作,也是他聪慧之才、厚实之学的展现,更是他庄严的学术基底,为他溯源中国审美意识提供了有力支持。笔者也因常习许诗,心中就有了那种浓得化不开的古老情结,整个心灵因而沉寂宁静下来,好像实现了对中华古代文化一种情感上的‘皈依’,因此,也就有了研究许诗的动力。

三、

有人把许峰老师的人生功绩用“三立”来概括一一立德、立业、立言。但就许峰老师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而言,还可以用“三本”来概括,即本色、本真、本善!

许峰老师的本色。是农民本色,尽管已达到了千万农民都难以企及的高度,但“不忘本”是他的感性存在。西方哲学史中有著名的终极三问,那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除去哲学意义上对于人存在的终极目标的本质性追问,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也都有对自己所处阶层、角色、职能、使命的思考和认知。许峰老师出身于农民家庭,他熟悉农民,热爱农民,和农民有着割不断的天然联系。他七八岁就跟着父母下地干农活,直到1976年去部队当兵,他都在农村,他当过民办教师、大队团支书,党支部副书记,所以他熟悉农民生活,干活也是一把好手。他关心农民,很多与农村和农民生活有关的诗歌,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后来他去了部队,退役后回到地方工作,当了党政领导,这在很多人的眼里,已是大官,但他依然保持的是农民本色,农民的质朴。笔者去年,曾有幸拜会过许峰老师,几天的交往下来,丝毫没有感觉到他的“官威”或“官架子”。相反,他像邻家大哥一样亲切。我们在的几天,上至厅局级领导,下至乡里乡亲,都热情地和他打着招呼。

他的农民本色,一直保持着朴素、善良、乐观、通达的特点,产生了很大的亲和力,所以各行各业的人,都喜欢和他交往,也使他文学创作由此获得了第一手丰富生动的感性素材,成就了他这些很接地气的好作品,这也是他的作品质量和阅读量都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许峰老师的本真。是求真务实。他非常敬佩历史上那些为民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尤其对伟人的文艺思想推崇备至。他坚守着内心的纯真,遵从本心做事,不虚伪不盲从,拥有良心良知良能,对一些不良现象坚定地说“不“。同时,敢质疑,尊重艺术规律和科学。他思想的深度,让一些已有定论的言论,出现新的观点,比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得出了更加准确的结论,展现出中国知识分子求真务实的精神、风骨和品格。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真”是“善”与“美”的基础和载体。只有敢于求真,才能探索出艺术规律中的“美”和“善”。许峰老师的本善。是他个人修养方面的善良、豁达、宽容和坦荡,也是指他扬善抑恶、向阳而生、创造美好的价值追求。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理想。

许峰老师能为家乡的一棵古树,掏出上万元;能为一只只小狗,发出呐喊;能为家乡的几钵土菜,儿时故人,倾情写道:“尽是儿时不了情!”更能为祖国的山山水水立传、放歌,就足以看出他的善良、重情重义和家国情怀至上的操守和美德。这些,都是已得到了广大读者认同的品质,在这里重新说之,是为了温故而知新,以便知人,知品,这也是我创作的初衷和心得。如果有人要我推荐几本书,我会毫不犹豫地说:“读许诗!”

一一写于2024年7月26日

诗人简介:许峰,1957年3月30日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檀林镇界岭村一个农民家庭,1974年高中毕业后当过小学民办教师、大队团支书、党支部副书记。1976年12月入伍到兰州军区,历任战士、连队文书、团宣传股战士报道员、营部书记,师、军、军区司令部新闻干事,其间在解放军报社学习,当见习编辑一年,随军赴云南老山前线轮战半年,是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首届毕业学员。1988年年底,调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宣传处任新闻干事。1993年转业,历任广东省惠州市委组织部科员、副科长、科长,市委督查办主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兼督查办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兼督查办主任。在部队18年从事新闻工作15年,自己独作和与人合作发表新闻、言论、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1000余篇,其中110余篇获得兰州军区、广州军区和有关新闻媒体优秀作品奖。许峰的事迹曾以“我就是我”为题,被编入《军旅新闻方阵——全军优秀新闻干部风采录》一书,结集出版了《武都路133号》(报告文学集)、《留在绿色军营的记忆》(通讯集)《许峰获奖新闻作品选》《咏物悟道100首》(诗集)《中国百座名山题咏》诗集)《四季如歌》(组诗集)《许峰诗论》七本书。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