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要闻 >

从预经济学视角看新时代中国战略转型:三铁律与地缘政治逻辑新解

2025-09-05 18:00 来源:欧洲网   阅读量:11088   会员投稿

摘要:本文以余求宝教授的预经济学理论为分析框架,深入探讨了新时代中国战略转型背后的经济逻辑与地缘政治因素。通过剖析临界点效应、技术跃迁定律和供应链威慑力这三条经济铁律,以及“威慑降低战争概率”的地缘政治逻辑,揭示了中国在经济规模、技术创新、供应链掌控等方面的发展态势如何促使战略选择的转变。同时,结合人民币国际化、技术突破和资源战略等具体领域的实践,阐述了预经济学理论在中国战略转型中的具体体现和指导意义,旨在为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转变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42ce55cb28af55899e488eff5c5f7631.jpg

一、引言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多国领导人及代表出席,尖端武器系统集中亮相,外媒评价此次活动“充分展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日益增强的军事实力”,明确传递出“军事胁迫中国绝无可能”的信息。这与二十多年前中国采取“韬光养晦”策略的姿态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转变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原理和地缘政治逻辑。余求宝教授的预经济学理论为我们理解这一转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通过分析其中的三条经济铁律和一个颠覆认知的地缘政治逻辑,能够更清晰地洞察中国战略转型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f977b14a84be75675075709646c8e98c.jpg

二、预经济学理论概述

预经济学理论是一门研究人们在面对稀缺资源时如何预先作出最优选择的科学。该理论认为,通过分析、预测未来的经济形势和市场发展趋势,采用预订、预售、预转让等预定交易方式,能够提高决策效率和市场交易效率。

预经济学原理包括四个方面:预见产生价值、交换产生价值、流通产生价值、增量产生价值。预见产生价值强调对未来趋势的准确判断能够为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创造价值;交换产生价值基于市场经济中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交易实现价值提升;流通产生价值注重商品和要素的流动效率,良好的流通体系能够促进价值的实现和增值;增量产生价值则关注通过创新、技术进步等方式带来的经济增量,实现价值的持续增长。这些原理在中国战略转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指导着中国在经济、科技、外交等多个领域的决策和行动。

873754e5e8de7616db9458c9d5ba89a5.jpg

三、三经济铁律:中国战略转型的深层逻辑

(一)临界点效应

2000年,中国GDP仅为美国的11.7%,在当时的经济实力对比下,采取韬光养晦策略是符合国情的理性选择。然而,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达到美国的70%临界点。兰德智库早有预测:当一个国家经济规模达到对手的60%时,任何隐藏实力的策略都会失效。这一现象可以用简单的生活实例来类比,当一个人月薪较低时,其生活方式和消费选择往往不会引起太多关注,但当他的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接近或超过某个重要参照对象的一定比例时,他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焦点。中国经济规模的增长使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继续隐藏实力已不再可能,也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此时,中国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争取相应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是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二)技术跃迁定律

在科技发展领域,存在着明显的技术跃迁定律。当一个国家的技术与前沿技术存在较大差距时,其他国家往往会采取封锁策略,以保持自身的技术优势。例如,在芯片领域,当中国的芯片技术离前沿还有5年左右的差距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了严格的技术封锁和出口管制。然而,当中国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将技术差距缩短到2年左右时,封锁的成本就会急剧上升,甚至反过来损害封锁国自身的利益。中芯国际突破7纳米技术的那天,阿斯麦总裁连夜飞到华盛顿,这一事件绝非巧合,它反映了技术差距缩小后,国际技术市场格局的微妙变化。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等20个关键赛道同时发力,就是要利用技术跃迁定律,让技术封锁变成经济资产。在科技爆炸时代,领先者不是单纯害怕追赶者的速度,而是更担心追赶者突然更换赛道,通过在多个前沿领域的布局,中国有望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三)供应链威慑力

在现代全球化的经济中,供应链威慑力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力量。过去,核武器被视为终极威慑,但如今,一张A4纸就能瘫痪全球产业链的能力正在成为新的威慑形式。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控制着光伏组件97%的多晶硅、风力发电机70%的永磁体、新能源车60%的锂电池等关键产业环节。这种对全球供应链关键环节的掌控,使得中国拥有了强大的战略话语权。当德国总理朔尔茨率12家跨国巨头德企访华,当马斯克在特斯拉工厂跳起脱衣舞,这些看似魔幻的场景背后,都是同一个经济学公式:产业链依赖度等于战略话语权。中国凭借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和强大的生产能力,成为全球众多企业的重要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一旦中国对某些关键产品或原材料实施出口管制或供应调整,就可能对全球产业链的稳定运行产生重大影响。2025年4月,中国一纸稀土出口管制令,直接掐住了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的咽喉,镝、铽等稀土元素对于F-35战机的发动机涂层、战斧导弹的制导系统等至关重要,这充分展示了中国供应链威慑力的实际效果。

b108cd5ff98f3169c5c9cb617f1d5812.jpg

四、地缘政治逻辑:威慑降低战争概率

地缘政治的最高智慧在于,威慑的本质是降低战争概率。1996年台海危机时,中国只有22架三代机,在军事力量对比上处于明显劣势,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军事态势使得台海地区面临着较大的安全压力。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中国歼20数量超过200架,并且拥有了福建舰等先进的海上作战平台,军事力量得到了大幅提升。这种军事力量的增长并非是为了主动挑起战争,而是通过建立一种有效的威慑态势,使对手认识到军事冒险的成本和风险极高,从而降低战争发生的可能性。

在俄乌冲突中,北约不敢直接下场与俄罗斯发生军事冲突,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俄罗斯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核威慑能力,使得北约清楚一旦直接介入,可能会引发不可控的后果。同样,中国通过阅兵展示东风61等多款新型武器和福建舰等先进装备,不是将其作为战争工具,而是作为和平的砝码,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坚定决心和能力。当把对手拖入同归于尽的战场,和平反而成了唯一的选项,这就是中国所秉持的“威慑降低战争概率”的地缘政治逻辑,通过实力的展示和战略威慑的建立,为国家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ce80656c7311ea4c8001de30ef0d96c1.jpg

五、预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战略转型实践

(一)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博弈

从预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预先作出的最优选择之一。美元霸权自1971年美元脱钩黄金后,主要依靠石油美元、科技代差和第七舰队来维持。然而,如今这三样支柱都在面临挑战,中国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的推进,动了石油美元的蛋糕。例如,中国与一些国家开展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试点,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逐渐减少对美元的依赖,这是对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变化的一种预见和提前布局。

同时,中国在科技领域的突破,如华为5G基站安装在沙特油田,德国车企使用宁德时代电池等,打破了西方的科技代差,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支持。因为技术优势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使得中国在国际经济交易中的话语权增强,从而有利于人民币在国际支付、结算和储备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中国通过调整外汇储备结构,连续七个月抛售美债,也是基于对美元霸权衰落和美国经济形势的准确判断,看到了美元的致命伤——当美债规模超过GDP的130%,加息就成了自杀式武器。中国左手用本币结算绕开美元,右手用巨额外汇储备托住人民币,这种金融博弈策略是预经济学理论中“预见产生价值”和“交换产生价值”的具体体现,通过提前布局和策略调整,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争取更有利的地位,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实现金融自主权的提升。

根据相关数据,2023年11月,人民币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2024年末仍保持第四位。2023年和2024年,全国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分别为52.3万亿元和64.1万亿元,同比增速均达20%以上。这些数据表明人民币国际化水平正在稳步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舞台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这正是中国基于预经济学理论,在金融领域进行战略转型和提前布局的成果体现。

(二)技术跃迁与赛道更迭

中国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实践充分体现了预经济学理论中的“增量产生价值”原理。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等20个关键赛道同时发力,不仅仅是为了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量的创造。在科技爆炸时代,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领先者往往担心追赶者通过创新和换道超车,打破原有的技术优势和市场格局。

以华为为例,华为在5G领域的绝地反击就是中国技术跃迁的典型案例。2025年4月,欧洲5G封锁开始瓦解,德国执政联盟协议对“可信技术标准”的转向,本质上是欧洲对中美科技博弈的一次战略平衡。德国5G建设长期受制于美国压力,但高昂的替代成本(爱立信基站价格高出40%)和建设延迟(德国5G覆盖率仅35%)迫使政策转向。华为在全球5G必要专利占比达18%,技术性价比优势明显,这使得欧洲国家不得不重新审视与华为的合作关系。中国在技术创新领域的投入和布局,是基于对科技发展趋势的预见,通过在多个关键赛道同时发力,创造新的技术增量和经济价值,让技术封锁变成经济资产,实现从技术追赶者到技术引领者的转变,这也是中国在预经济学理论指导下,在技术创新领域进行战略转型的重要意义所在。

(三)供应链威慑与资源战略

中国的供应链威慑力和资源战略也与预经济学理论相契合。中国控制着众多关键产业的供应链环节,如前文所述的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核心原材料和零部件生产,这是中国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产业布局和供应链整合实现的优势地位。这种优势地位的形成,是基于对全球产业分工和供应链体系变化的预见,通过提前规划和发展相关产业,掌握了全球供应链的关键节点,从而实现了“交换产生价值”和“流通产生价值”。

2025年4月,中国实施的稀土出口管制令,就是利用供应链威慑力的典型例子。稀土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于美国的军工和高科技产业至关重要,中国对稀土出口的管制直接掐住了美国相关产业的咽喉。此外,中国在钨和铟等重要资源领域也占据着主导地位,美国82.7%的钨进口量依赖中国,中国产量占全球铟产量的65.7%,美国库存撑不过60天。中国通过对这些关键资源的掌控和合理的资源战略,不仅保障了自身产业发展的需求,还通过供应链威慑力提升了在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上的话语权,这是中国基于预经济学理论,在供应链和资源领域进行战略转型的具体实践,通过对稀缺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六、结论

从预经济学视角来看,新时代中国战略转型是基于对经济发展规律和国际形势的准确把握,是在临界点效应、技术跃迁定律和供应链威慑力这三条经济铁律以及“威慑降低战争概率”的地缘政治逻辑共同作用下的必然选择。余求宝教授的预经济学理论为我们理解中国战略转型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框架,通过预见产生价值、交换产生价值、流通产生价值和增量产生价值等原理,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技术创新、金融改革和资源战略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具体体现。

中国在经济规模达到一定临界点后,不再韬光养晦,而是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争取相应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在技术创新方面,通过多赛道同时发力实现技术跃迁,打破西方技术封锁;在供应链领域,凭借对关键产业环节的掌控形成强大的供应链威慑力;在金融领域,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挑战美元霸权。这些战略转型的实践,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凝聚中华民族之伟力,假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预经济学理论,面对稀缺资源和复杂的国际环境,预先作出的最优选择,旨在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升,中国的战略选择将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未来,中国应继续坚持以预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不断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优化战略布局,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预商数字经济研究院、中国未来研究会预经济课题组)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