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速加工的概念始于1931年,是德国学者卡尔?萨洛蒙提出的猜想。萨洛蒙认为:材料加工存在一个临界速度,在加工速度逐步接近临界速度的过程中,加工温度和刀具的磨损程度都在不断加大。但是当加工速度超过临界速度之后,加工温度和刀具磨损减小。萨洛蒙猜想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经过不断努力和反复探索研究,萨洛蒙猜想已经在多种“难加工”材料的超高速加工中得到验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南科大团队通过理论和实验研究来探索萨洛蒙猜想,并率先发表了超高速加工中的“材料脆化”理论和加工“损伤趋肤”理论,阐明了在材料加工中诱导材料的机械物理性能转变的必要速度(应变率)条件。“材料脆化”理论指出,在材料加工过程中,当加工速度达到材料的塑/脆转变的临界值时,加工区材料的机械物理性能发生变化,塑性特征消失。“损伤趋肤”理论认为,材料加工对工件表面造成的损伤程度随加工速度的提高而降低。在“材料脆化”和“损伤趋肤”理论的指导之下,超高速加工逐渐成为实用技术,用于解决材料(尤其是“难加工”材料)的加工问题,大幅度提高材料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
课题组部分成员合影
超高速加工通过提高加工速度来改变材料的可加工性,提高材料去除率、加工精度和加工质量,是一项创新性技术,被制造业寄予厚望。与传统加工相比,超高速加工快10倍以上,在超高速加工过程中材料来不及变形就被去除。南方科技大学的科研团队研究发现,当加工速度达到每小时700公里以上时,材料的“难加工”特性消失,材料加工如庖丁解牛,转难为易。超高速加工必将成为“难加工”材料的克星。
以钛合金为例,这是典型的“难加工”材料,被喻为材料中的“口香糖”,因为它在加工过程中会像口香糖黏牙似的粘刀,形成“切屑瘤”。但是,当加工速度升高到“临界值”之后,钛合金不再粘刀,更不会出现“工件烧伤”等传统加工中的常见问题,加工损伤(如裂纹、烧伤、变质层等)也会随着加工速度的提高而降低,形成“损伤趋肤”效应,加工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超高速加工不仅能够提高加工效率,更能够提高加工质量与精度。目前,南方科技大学科研团队正在致力于研发具有高速度、高刚度、高精度的超高速机床以及相应的加工工艺,确保工件的加工质量、效率与精度。国际上也开始关注超高速加工技术的巨大应用潜力,日本“先端技术研究会”将超高速加工列为五大现代制造技术之一,国际生产工程院(CIRP)将超高速加工技术作为21世纪的核心研究方向。
五轴加工实验装置
在新材料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很多高性能“难加工”材料由于其加工效率低、成本高、加工质量差,工业应用严重受限。超高速加工技术一马当先,有望彻底解决这些材料的加工难题,给“难加工”材料的高质高效加工带来一场革命。被誉为“工业母机”的超高速机床,成为突破难加工材料加工困境的利器,制造业升级势在必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